环球快消息!周华胜|伯父的奋斗人生
发布时间:2023-04-28 22:30:05 来源:湘西网

周华胜

我的伯父周桥佑,1900年生,原为贫农,当过乞丐。后来,他靠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慧,成为凤凰颇负盛名的资本家。伯父识时务跟形势,拥护共产党的领导,按党的政策办事,担任过凤凰县工商联的负责人,为凤凰县工商业发展作出了贡献。伯父白手起家,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后辈子孙。

伯父出生在兵荒马乱的旧社会,但他自幼聪颖,身体结实,15岁开始学木匠,后来成为设计掌墨师和民营企业家,在凤凰镇筸城开办木工店,建立工程队,新中国成立后被划为手工业资本家。伯父身材魁梧,方面大耳,性格倔强,堪称真正的男子汉。他在1970年病故,享年70岁。


(资料图)

伯父的老家在凤凰县新场乡白泥塘村,家中排行老大,下有弟妹四人。家中原有良田沃地数十亩,可算殷实之家。后来,因祖父赌钱打牌,好打抱不平,卖田卖地,家里只剩一丘两分多宽、无人问津的“野鸡田”。家中无米下锅时,祖父不偷、不抢、不骗、不讨也不借,整天睡在床上挨饿。祖母只好带着伯父乞讨度日。

乞讨的日子里,伯父却求学心切。他常常一个人悄悄跑到村里学堂门口,听私塾先生教课。先生为之感动,便免费送些发蒙读物给他。伯父如获至宝,如饥似渴,彻诵不忘。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增广贤文》,他都能背诵如流,默写全本。

家境贫寒连饭都吃不上,哪里还能上学读书。15岁那年的一天,伯父经人介绍,顶着烈日,打着赤脚,跋山涉水,步行七十多里,只身去了贵州铜仁闯世界。去时,他没有食物可带,更无盘缠傍身,只好怀揣着鸡蛋大一坨锅巴盐,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时,便舔舔盐巴来止饿。

伯父到铜仁后,投奔了在那里开木工店的本县新场乡枫木林村的一位木匠师傅,拜他为师学艺。这位师傅工艺超群,有“活鲁班”之称。伯父忠厚老实,不贪便宜,颇得师傅赏识和器重。有段时间,师傅和师娘外出有事,就叫伯父每晚睡到他们的卧室去,看管银柜。伯父看到虚掩着的银柜里,放满了白花花的银元。他莫说没有拿一块,就是连摸一下也没有。后来,师傅师娘每次外出有事时,就都叫伯父睡进卧室看管银柜,每次都万无一失,不差分文。师傅见他为人可靠,便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木工技术和施工秘诀。

严师出高徒。伯父聪明好学,手脚勤快,臂力过人,只两三年,就能做桌、凳、床、柜等各种家具,且做得相当精细。比如他做成一批尺寸相同的抽屉,不管取哪个抽屉盒,放到哪张抽屉里去,都恰到好处,天衣无缝。后来,他还学会了设计掌墨技术(绘图纸),既能修建居民住房、学堂、商店,又能修建庙宇、衙门和戏台,为后来自己开店当老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步入而立之年,伯父拜别师傅,回到凤凰。伯父在镇筸城南边街购置一幢房屋,开办木工店。伯父每天从早忙到晚,不知疲倦地干活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。他一人身兼数职,既当店老板、设计掌墨师,又当采购员、“公关”联络员,还当会计、出纳,仿佛有三头六臂。他也雇工人,带徒弟,四大间木工店,每天有20多个工人忙着制作各种木器家具,削、凿、刨、锯之声,此起彼伏,不绝于耳。同时,伯父还在凤凰城乡承包工程,修建房屋、学校、仓库等。由于伯父工艺精湛,注重质量,且讲信用,人们都乐于请他承包工程。如顾家齐公馆、谭自平住宅、旧县府衙门和一些学校,都是他修建的。新中国成立后,廖家桥、木江坪、腊尔山等地的粮仓,也是伯父修建的。

特别是伯父于1952年修建的凤凰一中那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教学大楼,为全县人民所瞩目。这幢教学大楼背靠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的故居,矗立在雄伟壮观的大成殿左侧。第一、第二两层由两个呈“十”字形的走廊分开成上下八个宽敞明亮的教室,第三层是学生宿舍。在教学大楼后面,四个教室之间,搭建了“之”字形的木板楼梯,师生上下进出安全而稳当。这样的教学大楼,在解放初期的凤凰县,可谓新颖别致,规模宏大。它结构复杂,工艺难度大,究竟由多少块木料组成,谁也数不清,但伯父心中有数,一清二楚。各种木料的大小、厚薄、长短不同,但都能相互咬合,环环紧扣,严丝合缝,是当时凤凰县城内最高最大的房屋。对此,不少人预言三十年内会倒塌。但历史已经证明,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它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,依然雄伟壮观,傲然矗立在大成殿左侧,为凤凰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。后来,学校对它进行了装修,再加上门前两棵苍翠茂盛的桂花树映衬,使它重新焕发青春,变得更美丽更壮观。

伯父善良正直,宽厚待人,关心徒弟和工人的疾苦,为他们办了不少实事,解决了不少的实际困难。他带的徒弟先后有三十多人,遍及凤凰城乡,有的一直跟他数十年。如跟他二十多年的徒弟田青云,家住城内岩脑坡,因其妻子经常和他闹矛盾,吵着要和他分手,而怄得疯疯癫癫,呆头呆脑,做不了多少工夫。但伯父没有辞退他,仍然让他在店里做工,做得多少是多少,每天照例酒饭相待,甚至在他偶尔不上工时,也不扣发工资。不久,田青云的疯癫病奇迹般痊愈了,他的妻子也回心转意,两人得以破镜重圆。又如徒弟杨云金,家住城郊,家中一贫如洗,四壁萧然。杨云金弱不禁风,面黄肌瘦,还经常屙血。伯父便掏钱为他治病,不让他干重活,每天只让其开关店门、捆一下木皮。后来,杨云金的病也痊愈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杨云金年过花甲仍在操持旧业,当木匠谋生。

伯父治家有方,颇能挣钱,但生活很俭朴,从不乱花钱。他有句口头禅:“治家如同针挑土,败家如同浪淘沙。”伯娘喜欢打牌,伯父却从不打牌;伯娘每天吃小灶,伯父却坚持和工人一起用餐。伯父吃饭时不爱坐,端着饭碗三扒两咽地吃。灶房背后小河边常养着十多头大肥猪。喂猪有徒弟,不用他操劳。但伯父常常一边吃饭,一边给猪添食,一副忙碌愉悦的样子。

伯父惜时如金,忙于创业,但对家人充满亲情。伯父常说:“打虎还需亲兄弟。”他比我父亲大12岁,但两人亲密无间,不分彼此。他能挣钱后,就为老家买田置地,给我父亲耕种。我父亲和伯父一样,也聪明能干,长年累月躬耕于田野,生活一天天富裕。伯父还亲自在老家修建了一栋两层六大间的石木结构楼房,让我父亲住。这栋楼房背靠青山,矗立在村北,成为当年全村最大最好的房屋。伯父是个大忙人,但只要回到老家,他总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,把猪窝、牛栏里的猪粪、牛屎钩干净,挑到园里去,才匆忙赶回镇筸城。

伯父对我更是痛爱无比,关怀备至。新中国成立前夕,我随父亲来到镇筸城,伯父让我在城里读书。记得上学第一天,伯父亲自扛上课桌和凳子,带着我来到沙湾一个叫包包先生的门下读私塾。这先生六十开外,脸上鼻子旁边长着一个汤丸大小的肉包包,因此叫“包包先生”。天寒地冻时,伯父为我买来炭,且用锯子锯好,便于我放进火笼,烧透取暖。课余时,伯父还教我立志笃学,讲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,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”,他还教我“人要忠心,火要空心”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等做人的道理。伯父的谆谆教诲,胜过送我金银财宝,使我从小养成勤学苦读的习惯,树立了迎难进取的志向,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性格。

标签: